12月14日,36氪召开的以“城市叙事时代”为主题的2021未来城市峰会在北京召开,新工体成为本届峰会上最引人关注的话题。中赫集团副总裁周喆以《新工体,北京城市更新新课题》为主题,介绍了新工体建设、运营的全新理念。而“空间”一词则在整个演讲中贯穿始终。
作为2023年亚洲杯开、闭幕式和决赛的举办地,工体自打2020年8月启动保护性改造复建起就备受关注。作为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老工体建于1959年,是新中国最重要的体育地标建筑,也是北京市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。随着城市不断发展,工体所承担的城市功能越来越丰富,但同时各类功能空间的割裂问题也不断产生。
在改建之前,每天清晨的工体是附近居民跑步、健身的场所;白天和夜晚则分别承担起餐饮和夜间经济的功能,而在中超比赛日,这里又成为了北京国安俱乐部的主场,承担体育功能,是北京足球文化的圣地。但是,在各项功能相互渗透甚至融合的同时,人为添加的围墙和大门却造成了空间的割裂,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,让工体和周边的社区、街道处于一种隔离状态。
新工体改造之初就看到了这些问题,并确立了还空间给市民的大方向。根据计划,新工体将拆除所有的围墙和大门,以及原体育场内的餐厅、咖啡厅等建筑,重塑3万平方米的人工湖,打造13万平方的城市公园、口袋公园和专业级跑道,让工体重新融入减去,将公共空间的特性发挥到极致。
当然,在将地上空间还给市民的同时,工体的商业空间将会继续发展,按照周喆的说法,工体应该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所,在地上变成公共空间之后,商业空间将会转移到地下,有效实现各功能空间的物理分割,这样也有利于后期的运营整合。其实以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来说,这就是一种引流和创造需求的方式,属于纯线下引流。所以中赫也不断强调,未来新工体将会是有机融合多种业态,成为能够为城市赋能的活力空间。
事实上,除了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和运营外,周喆还提到了第3个运营空间,那就是数字空间。11月底,中赫集团与腾讯宣布达成战略合作,双方将致力于建设集新体验、新商业、新保障、新模式、新基建为一体的全新“智慧工体”,而这也是中赫集团在新工体建设运营上的众多前瞻性战略部署之一。
如今,工体是北京市民和北京球迷心中最好的城市名片之一,但这仅仅是相对于北京本地来说。一张城市名片,不仅仅要满足自我情怀,而是要承担起对外介绍的功能,在这一点上,功能性单一、体验上落后的老工体显然做得很不够。想要成为城市的文体名片,就必须在公共空间、商业空间、体育功能之外,具备承担更多文娱业态的设计和运营理念。
通过与腾讯的合作,新工体能够以数字空间承载起更加丰富的文娱业态,聚集起音乐厅、电竞等新兴文娱项目,吸引更多对此充满热情的年轻人,而数字空间的营造也将大大提升用户体验。
此外,在智慧服务层面,新工体将会为观众打造“入场前-场内-离场后”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务体验,观众们可以在入场前获取最新赛事资讯和场馆攻略,享受AI数字化工体虚拟人提供的导游和咨询服务,场内则可以使用停车引导、餐饮推荐,离场后也可以获得人性化的会员关怀和权益。而自动驾驶安防巡逻和全景高清移动慢直播等5G+科技的最新应有可以全面提升观众体验。
新工体的复建,三大空间概念的提出,将会让这座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重新焕发生机,届时,广阔的公共空间,有序搭配商业空间,以数字空间为抓手,这样的多维空间让新工体将成为北京市的全新活力中心,而新工体也将成为全新首都地标。